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,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,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发展,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吴江实验学校语文组开展了“一课三磨”活动。本次活动由教研室许谷主任指导,一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参与了教课、磨课、评课活动。
(一)第一次磨课
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
3月4日,杨裕婷老师针对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进行了第一次教学展示。杨老师通过词语复习导入新课,通过提问的方式,让学生理解挖井人是谁,并出示了固定句式,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。杨老师展示了相关地图,帮助学生理解的文中的“瑞金城、江西、沙洲坝”三个地名。同时,杨老师让学生把地名从大到小来排序,通过迁移运用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的吸收和理解。
精耕细作 共同成长
课后,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老师进行了评课活动。每位老师分别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,并给出了教学设计调整建议。许谷主任建议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多创设情境,帮助学生理解革命故事,才能体会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艰辛;另外,词语导入方面,要选择与课文理解高度相关的词语,集中复习,不宜把词串在学习课文时再作单独讲解,影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;黄晗笑老师强调,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某些不规范的口语表达,教学语言也要做到简洁、规范。
(二)第二次磨课
基于上一次磨课、评课活动,3月8日冯婷老师和杨裕婷老师分别针对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一课进行了二次磨课。冯老师以三组词串导入,“瑞金城、江西、沙洲坝”借助地图和课文原句,帮助学生在脑海中确立三个从大到小的地域名称。紧接着,出示“吴江区、苏州市、盛泽镇、江苏省、盛泽新城实验学校”等五个地名,让学生来排序,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。从挑水艰辛、挖井困难入手,突出了毛主席对乡亲们的关爱。用生活中想念家人朋友得分例子,理解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感激和爱戴。
杨老师在《吃水不忘挖井人》中,注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。在朗读中理解,在理解中朗读,把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的有效结合。在理解乡亲们挑水困难这句话时,杨老师出示了挑水,并声情并茂地讲解了挑水过程中,有可能出现的困难,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,才能读好乡亲们吃水困难的片段。其他老师认真评课,各抒己见,不断改进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之处。
许谷主任建议在提问时,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,注意仪态管理,增强亲和力和亲切感。在教学中,运用活泼生动的语言,更适合低年级教学。水井、吃水、挖井,这些词语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,可以借助图片来理解。吃水,不等于喝水,包括一切生活用水,这个在课堂上不要花费太多时间,一言以蔽之,不用过多提问。
(三)第三次磨课
在多次充分磨课后,第三次教学展示于3月13日如约而至。首先,杨裕婷老师充分吸收了第二次评课的建议,对教学设计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。在学习“吃水、挑水、水井、挖井”这一组词语时,借助图片,对水井的构造和打水的过程做出了精彩的讲解。而后,杨老师讲授乡亲们吃水艰难,是毛主席的出现,改变了这种窘境,为同学们理解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做了第一步铺垫。
冯婷老师在板块教学过渡方面,更加自然合理。毛主席为乡亲们挖井,乡亲们立了一块石碑作为回报。另外,冯老师通过对“心字底”的“不
忘”“想念”的理解,形象地将词语含义与课文主题理解结合在一起,帮助学生体会乡亲们的感情。
“一课三磨”系列教研活动,不仅是对授课教师的一次磨练,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。学而不厌,诲而不倦。相信教师们收获颇丰,在新学期,以崭新的姿态进行教学活动,在课堂上绽放自己的教育风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