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,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和使用小学科学新教材,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3月14日,由区教研室主办、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吴江实验学校承办的 “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新教材解析与教研生态构建” 研讨活动成功举行。本次活动吸引了吴江区小学科学中心组成员及各校教研组长共 100 余人参与。
第一节课由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吴江实验学校陈兰老师执教《认识物体的形状》。她从生活常见物品入手,引导学生观察、实验,探究形状与物体滚动、摆放的关系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,发现弯弯物体易滚动、平平物体易稳放。陈老师借 “形状侦探” 等趣味游戏,助力学生巩固知识。这堂课既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,也培养了他们多视角认知事物的思维,为科学探索启蒙。
第二节课由汾湖实验小学乔鹏颖老师执教《观察一种动物》。乔老师选定蜗牛为观察对象,带领学生走进自然,开启生命探索。课堂上,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外形、进食与运动,认真记录发现。乔老师借小故事串联活动,增添课堂趣味。这堂课锻炼了学生观察与记录能力,培养其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,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。
第三节课由程开甲小学汤海清老师执教《物体在斜面上运动》。汤老师借目澜洲滑梯导入,引导学生分组实验。学生用长方体、六棱柱、小球等材料,在斜面上开展多样实验,观察、记录物体运动状态。经实验,学生发现物体运动与形状、摆放方式有关,并尝试科学阐释。此课提升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,锻炼了科学思维。
课例展示后,听课教师积极点评,肯定了授课教师围绕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,认为任务驱动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。同时,大家针对如何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提出建议。全体教师围绕三节课的“科学思维”目标达成情况热烈讨论,分享新教材使用经验与困惑,深入探讨落实新课标、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,为小学科学教学出谋划策。
如何让教研活动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?区里五所小学的科学教师带来了成功经验。盛泽实验小学的金老师分享主题式教研新模式,学校通过 “三者五环”,助力学生成为学习主体;思贤实验小学的倪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竞赛佳绩背后的秘诀,建议将培训日常化、系统化并责任到人;苏州湾国际外国语学校的王老师展示学校扎实推进集体备课,教师们在反复磨课中成长;吴绫实验学校的钱老师详细介绍实验材料管理与使用的妙招,为日常教学助力;吴江实验学校的冯老师以自身教科研成长历程为例,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。
吴江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吴颖老师作《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新教材解析与教研生态构建》报告。她剖析课程目标与新教材理念,指出“科学思维”培养五大路径,强调新教材注重多维度素养培育,为学生发展奠基。吴老师称,教研生态构建是科学教育改革关键,要从教师发展、机制创新、资源平台建设入手,打造开放教研环境。她建议各校加强校际合作,开展跨区域、学科联合教研,提升教师素养与教学能力。
本次教研活动为全区小学科学教师搭建起交流学习的优质平台。活动中,教师们对新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深化,科学教研生态构建也收获了诸多新思路。通过课例展示、经验分享以及教研员的专业报告,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明晰方向,在交流互鉴中汲取力量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盛泽新城实验小学信息教研组工作计划